“非洲小孩举牌广告”:是创意噱头,还是富而骄狂?| 热点导写
一块简易小黑板,写着“某某,我爱你”、“生日快乐”或“买某产品,找某某,非洲人都知道”的字样,随后,10多个非洲小朋友,跟着画面外的拍摄者念着黑板上的词。连日来,这类时长在20秒以内,非洲小朋友举牌送祝福或打广告的视频,在朋友圈中走热。但据调查发现,以“非洲小朋友举牌”的形式,制作产品广告,并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视频拍摄者大多为在非华人,制作后,由淘宝卖家标价出售,多为每段200元左右。尽管非洲小朋友多能获得报酬,但负责推广视频的代理商承认:“大部分钱还是被拍摄者和商家拿走了。”
素材聚焦
1.质疑:是否真实?是否合适?
非洲小朋友举牌送祝福、打广告的视频,连日来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热。这类视频曝光后,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询问视频是合成的还是实拍的,并表示视频“新颖”、“有趣”、“想尝试”,但也有网友质疑,如果视频是真的,那视频中指挥非洲小朋友念标语“打广告”的拍摄者,是否给孩子们支付报酬,一些不适宜的台词交给孩子们念,并且将他们的面孔曝光出来,是否合适。
2.细节:花150元至220元可定制
在淘宝页面上的“非洲小朋友举牌”商品,单价从10元至220元不等。对此,多名商家解释,10元只是标出来的单张照片价格,如果拍摄视频,收费则从150元至220元不等。问及视频如何“出炉”的,多名商家表示,自己有朋友在非洲国家,所以就想到拍摄这类视频,一开始表白、道歉、祝福类的视频接得多,但现在各种广告推广视频占比远高于其他类型。近期,随着这类视频走热,制作视频的售价有所上涨,原本价格为150元的视频,已被一些商家加价至200元以上。
记者询问一家售价为220元的商户,定价是不是“有点贵”,得到回复称:“我们只拿30块钱,其他的全部给他们‘非洲宝宝’。”并称“这是一份来自小朋友的爱心举牌,(是一种)公益项目”。
3.揭秘:孩子只能获得零食或几元钱
商家委托“朋友”制作广告视频,公益才是目的?据调查发现,早在淘宝商家销售这类举牌视频前,已有不少快手平台上的在非华人主播,开始制作并出售此类视频。2017年8月6日,有记者随机联系多名在非洲工作,在“作品”中发布“非洲小朋友举牌打广告”视频的主播,询问是否可以合作。“好几个淘宝商家都是我的代理,每天都能接100多单,接单之后,编好序号和每条视频的文字发给我,我拿到之后再集中去拍。”“我还要开车去贫民窟,油费、买黑板、粉笔的钱都包含在里面。都是互相挣钱嘛,你接的单多自然就挣得多。”但她表示,每次拍完一组视频,会给孩子们买一些零食或者给每人(约合人民币)几块钱,当做报酬。
4.追踪:部分标语内容违反广告法
一些商家的微信,会晒出自己此前制作的一些“非洲小朋友举牌”视频。这些视频中,有一部分涉及不雅词汇,而一些产品推广的标语中,则出现了“最高级”、“最佳”、“最强”、“非洲人都知道”等词汇。
2015年9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条中,将广告定义为“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服务” ,同时,首次将自然人与法人或者组织并列,作为广告的经营、发布主体。这一变化意味着,个人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的商品推广信息,也属于“广告”范畴,同样需要遵守《广告法》规定。
意见客
观点一:一场迎合民族情绪的营销狂欢
若干个非洲小孩凑在一起,围着一个黑板,用不是特别流利的中文喊着广告词,就这么简单粗暴!成本不过百元,大家乐此不疲地制作和转发,简陋的产品达成了现象级的传播。事实上,这类符号化产品火爆的背后,必定顺应了一种被符号化的国民心态。
“非洲小朋友举牌”能从很多产品中脱颖而出,除了创意好玩,有新鲜感之外,依旧和中国人的国际情结有关。利用这种情结,创造一种有中国特色的营销模式,迎合国人“自我国际化”的心理。
作为一种好玩的营销手段,举牌当然无可厚非,它巧妙地踩对了受众的情绪。但一个自信的民族不应该太在意外界声音,更不必把自己的信心,建立在外界的关注和肯定上。靠小聪明营造异国元素,并以此标榜国际化,都是不可取的。一句话,对非洲小孩举牌不必抱着悲情的态度,也不必上纲上线。网上热闹天天有,再现象级的事物,过一阵也就被新的热闹取代了。(方乐迪)
观点二:别拿公益当噱头
众所周知,非洲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贫困以下,而且种族歧视、教育落后、健康和温饱等等,无不牵挂着有爱心的人的心,而不少爱心人士和爱心组织也都在默默地关注着那片热土,而在力能所及的情况下,为非洲的孩子们提供援助和爱心,也是带有大爱性质的公益和慈善。
“非洲小朋友举牌”,视频大多以祝福语和广告等为主,虽然小朋友身处非洲,但同样是未成年人,让未成年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动的为别人念祝福和表白,这种行为背后还有什么未成年人的权益可言?从小用微薄的利益引诱非洲小朋友不知所云地念所谓的祝福和表白,而丝毫不顾及孩子们的感受和成长权益。更关键的是,让小朋友众目睽睽之下当做广告道具。这恐怕也是有违广告伦理和法律底线的,即便这些孩子来自于落后的非洲,也同样难逃此嫌疑。如此而言,不仅公益荡然无存,而且充斥的只有噱头闹剧和无聊透顶。(齐鲁网)
观点三:认为金钱破坏当地原生态的人,是一种旅游者心态
视频拍摄者有钱赚,非洲小朋友能改善生活,定制视频的人也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效果。一个看起来多赢的局面,为什么还有人想要消灭这门生意呢?
在有些反对者看来,用金钱来换孩子们的“表演”,破坏了当地原始的“淳朴”;还有评论者认为,“用微薄的利益引诱非洲小朋友不知所云地念所谓的祝福和表白,丝毫不顾及孩子们的感受和成长权益。”而当“举牌”生意出来之后,非洲孩子们拍一条20秒的视频、说几句中文,就能获得相当于几元钱人民币的报酬,对比贫民窟的收入和消费,这不少了。
讲道理,在非洲的贫民窟,提供一个不需要流血流汗就能获得报酬的机会,善莫大焉。而这些报酬,无论是食品还是金钱,都有可能改变孩子们营养不良的状况。如果这些报酬能让他们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那很有可能会改变非洲孩子们的命运。那些以破环当地原生态为理由的反对者们,他们并没有真正关心过当地人的生活,只是以旅游者的看客心态来对待这些非洲孩子。(魏巍)
评议范本
非洲小孩举牌广告,如果用你的孩子呢?
最近,一些非洲小朋友举牌广告的短视频火了,牌子上的内容,有生日祝福、有修路打桩,也有求婚示爱。很多人喜欢看,有的是被小朋友们丰富的表情吸引,有的是被他们还有些生涩的汉语发音逗乐。实际上,短视频的背后是一桩生意。
如何认识这件事?我们觉得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首先,是商业的层次。有人喜欢这样一种广告的形式,可以理解,毕竟,孩子们的笑脸纯真无邪,是很有冲击力的视觉符号。广告需要吸引眼球,用流行的话来说,孩子们是自带流量的。更何况,这还是来自多少有些神秘色彩的非洲。
接下来,就是法律的层次。有人已经提出了其中的法律问题。法律的问题比较复杂,我们也来分条说。第一是,这种“举牌行为”的性质问题。这是不是广告?如果是,其中的内容合乎广告法相关规定吗?比如,有没有虚假广告;再比如,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知不知道?第二是,小朋友们权益保障的问题。毕竟,这些非洲的孩子不一定知道牌子上是什么,也不一定知道做什么用,更没有什么议价能力,这么做会不会侵犯到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三个层次,是伦理的问题。不得不说,像很多伦理难题一样,这也有些“两难”,并不好下一个非黑即白的判断。支持者会说,这是多赢:广告主得了流量,服务商赚了钱,而非洲小朋友也或多或少也有进项。而反对者会说,这涉及到一个消费孩子的问题。有人说,判断一种行为的方式是,把自己放进去。那么,如果是有人这么用你的孩子,你愿意吗?
回到广告这事本身,倒是个挺有趣的新案例。不过,一些思考的基本原则,同样也适应这样的案例。我们不想急着下结论,只是做一些开放性的思考。说到底,如何认识一件事,最终取决于每个人的价值排序。
这正是:非洲小孩举个牌,广告点子笑开怀,符号传播再好玩,莫把法律晾一边。(《人民日报》)
/ 粉丝留言板 /
对于让非洲小孩举牌打广告的做法,你认为是各取所需,还是对这些孩子的侵害?